你的位置:清净莲海佛教图片网(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佛门人物 -> 佛祖心灯源流图

[东土祖师]四十四世佛印了元禅师

图片发布者:思过黑鹰 发表时间:2011-05-03 21:43:32 点击次数:467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图片介绍

四十四世佛印了元禅师


佛印禅师


(1032~1098)


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自幼学《论语》等典籍,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后历住淮山斗方,庐山开先、归宗,丹阳(江苏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尝四度住云居;与苏东坡相交颇深;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二,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佛印其人,具有含容三教的气质,与纯粹的佛教僧人风格不同。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阿部肇一的《中国禅宗史》第三篇第五章有如下之描述∶ ‘与其说佛印是佛教僧侣,不如视之为道家者流。而其儒学思想亦能与释、道二者相合。元丰五年九月,佛印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即有癴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匁之语(《感山云卧纪谈》下),颇有三教兼容,形成一宗的气概。了元(佛印)曾一度为地方官吏,二十八岁时出家(《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九)。由他过往的经历来看,令人不期而然会联想到其特异的佛教观。他虽然继承开先善暹的法统,可是其行动与思考却具有强烈的世俗意识。他经常参加酒宴而高谈阔论。所结交的朋友,僧人方面反而较少,倒是与士大夫官僚之辈常相往来。’


宋代之笔记小说中,常有佛印轶事之记载。可见师是当时士林中众所周知之名僧。其与苏东坡之交谊,尤脍炙人口。附录《宋人轶事汇编》所转载《宋稗类抄》一则,所载即其一例。

 

◎ 附∶《宋稗类抄》


(摘录自《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十)


东坡在惠州,佛印在江浙,以地远无人致书。有道人卓契者,概然曰∶‘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因请书以行。印即致书云∶‘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主知,犹能坐茂林以终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昔有问师∶佛法在什么处?师云∶“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甚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参考资料】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六;《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九;《联灯会要》卷二十八;《五灯会元》卷十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释氏稽古略》卷四;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

 

佛印禅师,自幼饱读经史,博学多才。熙宁年间,因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始前来京师暂住。那时,东坡在直史馆任职,佛印慕名来访,受到礼遇。他们一见如故,互相敬重,又经常一起论文赋诗,遂成了莫逆之交。

 

 

为了一饱眼福而做了和尚


一天,佛印邀东坡上樊楼品茗。谈笑间,东坡悄悄告诉佛印:“最近,皇上因见天时亢旱,要在大相国寺设斋求雨,命愚兄写作《祈雨斋文》,充当主斋行礼官,协助操办一切。”佛印听了很高兴,说:“请兄长设法带小弟进去观礼,一睹御驾龙颜,开开眼界,不知可否?”东坡明知此事不好办,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难却,便耳语说:“足下想去,也未尝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样,在斋坛上执役,待圣驾临幸时,便可看个够。”佛印为了一饱眼福,满口赞成,东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这大相国寺,殿宇宏大,气势雄伟。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罗汉殿、藏经楼,一座座庄严壮丽的建筑,依次巍峙。两边还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和16丈高的砖砌楼阁式琉璃塔。当时,定为皇家寺院,共有禅院64座,铜铸罗汉五百尊,还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该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举行祈雨典礼那天,五鼓鸣钟聚众,各路高僧登坛诵经作法,祈求甘雨,以救万民。其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幡幢五彩飘扬,乐器八音嘹亮。忽传御驾已到,慌得佛印面热心跳。过了好一会才心神稍定,来到大雄宝殿,杂于侍者当中,添香剪烛。


再说那神宗皇帝,坐着龙凤轿子,在执宰大臣的簇拥下,出了宣德门,经过御道,来到大相国寺。东坡和众僧列队跪接,迎入大殿。礼毕,驾临藏经楼休憩,佛印献上香茶。


原来佛印因大殿行礼之时,拥拥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当献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与众不同。神宗接过香茶,因见佛印生得身材硕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气宇不凡,心中诧异,随口问道:“侍者,什么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几年了?”佛印开始一怔,随后急中生智,叩头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觉老,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镇)人,是新来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无量。”神宗见他聪明伶俐,捋捋长髯说:“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晓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读书,素喜礼佛听禅。佛学经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这样,朕赐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领,金钵一只,羊皮度牒一道(古代僧道出家,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由政府颁发的凭证),就在御前披剃为僧吧?”若是个真侍者,今日得了许多赏赐,岂不是千古奇逢,欢喜万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应试,他的才华和东坡不相上下,实指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怎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难违,怎么敢说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为僧?即使心中万分不乐,不过一时之间,出于无奈,也只得假戏真做,叩头谢恩。


当下住持引佛印重来正殿,拜过如来佛祖,再带到御前,给他剃去头发,披上袈裟。顷刻间,佛印便由一名乡贡(明清以后称作“举人”)成为一个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颇后悔,不该为一饱眼福而出了家,功名无望。东坡也完全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闲话,竟连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实在很不是滋味。不过事已如此,后悔也没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劝慰一番。


从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承天寺,庐山的开先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焦山寺出家。经过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为润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时,又不忘刻意做诗,终于成为江南一代著名的诗僧。


东坡和佛印的幽默机智


佛印自做了和尚以后,仍经常和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日,他们到一座寺院游览。走进前殿,看见两尊神态威猛的金刚神像,东坡问道:“这两尊金刚,哪一尊重要?”佛印随口答道:“自然是拳头较大的那一尊啊?”走进后殿,看到观音手持念珠,东坡又问:“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噢,”佛印说,“她也像凡人一样祷告呀?”“她向谁祷告呢?”“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她自己便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佛印忍俊不禁笑笑说:“这是求人不如求己嘛?”于是两人同声大笑起来。


佛印虽然做了和尚,但是仍然非常洒脱,常与东坡一块饮酒吃肉,无所禁忌,不受佛门清规戒律的束缚。


一回,佛印听说东坡要到寺里来,便叫人烧了一盘东坡爱吃的红烧酥骨鱼。鱼刚端来,东坡恰好走到门外。


佛印听到东坡的脚步声,想跟他开个玩笑。正好旁边有一只铜磬(佛寺中钵形的乐器),顺手就把鱼藏进磬中。


东坡早闻到鱼的香味,满以为又有鱼肉吃了。一看饭桌上没有鱼,而香案上的铜磬却倒扣着,心里自然明白;却佯作不知,坐下来就唉声叹气,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佛印感到奇怪。他素知东坡是个乐天派,笑脸常开,可今天怎么啦?不由得关切起来:”大诗人,为何愁眉不展呀?”“唉?你有所不知,早上有人出了一个上联,要我对下联。整整想了一朝,才对出四个字,所以心烦。”佛印半信半疑地问:“不知上联怎么写?”“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听了心中好笑,这副对联早已老掉了牙,谁人不晓,无非存心耍我,且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也若无其事地往下问:“那么,对出哪四个字呀?”“积--善--人--家……”东坡故意一字一顿地念出来。


佛印不假思索地大声接着说:“庆--有--余?”东坡忍不住哈哈大笑说:“既然磬(庆)里有鱼(余),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尝尝呢?”此时佛印才知中计。接着两人抚掌大笑,开怀畅饮。


又有一回,东坡吩咐侍妾王朝云,用姜葱等配料,做了一盘清蒸鲈鱼。刚要举筷,忽见窗外人影一闪,是佛印来了。心想,这和尚倒有口福,待我也耍他一耍,于是赶紧将鱼放到碗橱上面。


佛印眼尖,早已看在眼里,只当不知道。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上坐,问道:“大师不在禅堂念经,却来这里为何?”佛印一本正经地答道:“贫僧有一个字不会写,今天特来请教。”东坡不知有诈,忙问:“不知是哪个字呢?”“就是你姓苏的苏字呀?”东坡眉头一皱,深知佛印学问渊博,绝对不致连“苏”字也不会写,里面定有玄妙,但依旧装作很认真似的回答:“啊,这苏字嘛,是上面一个草头,下面左边一角鱼,右边一束禾。


佛印也装糊涂地问:“啊,是这样?要是把那条鱼放在上头呢?”东坡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指指碗橱说:“既然不能放在上头,那还不赶快拿下来呀?”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东坡平生喜欢吃猪肉。后来他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时,曾戏作《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佛印深知东坡不只喜食猪肉,而且喜食烧烤的猪肉。所以,东坡每次来寺,佛印常以烧肉招待。


一天,佛印一早就派人买了几斤上等好肉,烧得红酥酥的,还打了几瓶琼花露名酒,专等东坡前来,好痛痛快快地美美吃一顿。


谁知等东坡应邀来到时,烧好的猪肉竟不翼而飞。有人说,小和尚见猪肉烧得那么好,实在馋得很,便偷偷地吃掉了。也有的说,某施主见了,说,和尚吃肉,有污佛门圣洁,叫人拿走了……佛印有点过意不去,抱歉说:“烧肉真的吃不成了。但这回我可没把肉藏在磬里啊?”东坡二话没说,乐呵呵地吟一首小诗,赠给佛印。诗云: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忙。


东坡和佛印两人,就是如此幽默有趣。

 

金山寺玉带换袈裟


熙宁四年?1701?。苏东坡到杭州出任通判时,路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便特地上金山寺去看望老朋友、该寺的住持佛印禅师。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是一座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雄伟建筑。寺中高达十四五丈的八面七级慈寿塔,屹立在长江之滨,真有居高临下,压倒一切之势。但它不仅以建筑宏丽著称,而且在佛教禅宗寺院中也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那天上午,东坡身穿官服,腰系神宗皇帝赏赐的玉带,拾级登山。他远远望见佛印禅师,正高坐在法座上讲经说法。那佛印看到东坡上来,也不让座,只高声问道:“学士从哪里来?这儿可没有您坐的地方?意思是:这里没有你的归宿?。”东坡听了,知是“禅机”,也开玩笑说:“既然没有坐处,何不暂借大师的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风为四大?用作禅床?”佛印见他班门弄斧,便有意难他说:“贫僧有一佛语上联,学士如能对出,当从所请;若对不上,请留下腰间玉带,永作镇山之宝。”东坡自恃对佛学颇有研究,就欣然答应,并随即解下玉带,放在香案上面,说:“请出句罢?”佛印笑嘻嘻地高声念道:“四大皆空,五蕴?佛教以色、受、想、行、识为五蕴?非有,学士欲于何处坐?”东坡一时语塞,答不上来,佛印忙命小和尚:“把玉带收起,永镇山门。”又让人取来一件袈裟,回赠东坡,并赋诗两首,暗示东坡应穿上衲衣,离开仕途。


东坡也步他的原韵,和诗两首,其一云: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但东坡终于没有听从佛印的劝告,脱却官袍,披上袈裟,弃官出家,仍然正视现实,追求理想的实现。


那条玉带,长约二尺,宽约二寸,带上缀着一块一块米色的玉石,有长方形、圆形、心形,共有二十块,精美绝伦。九百多年来,一直保存在金山寺中,供人观赏。


据《五灯会元》载“禅师名了元、字觉老、生饶州浮梁林氏。世业儒、父祖皆不仕。元生二岁、琅琅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三千首。既长从师授五经、略通大义去、读首楞严经、于竹林寺。爱之尽捐旧学。白父母、求出家度生死。礼宝积寺沙门日用。试法华、受具足戒。游庐山、谒开先暹道者。暹自负其号、海上横行、俯视后进。元与问答捷给。暹大称赏、以为真英灵衲子也。时年十九”。可见禅师是早年投身佛门,精通儒典佛学,才德兼备。


东坡居士,乃北宋翰林学士,姓苏名轼,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县人氏,官至翰林,之后筑居于黄州城东,因此自号为东坡士,在七、八岁时,常常梦见自己是个出家僧人,故此后非常喜欢亲近禅宗的高僧大德。在《五灯会元》里说是,东破居士为五祖戒禅师的后身。


佛印禅师为宋朝高僧,曾历游庐山等名胜,并且四住江西云居山,后来在金山、焦山等刹历任住持。而东坡虽身为朝官,而亦然周游天下名山圣境,常与佛印禅师往来甚密,留下了不少佳话。今拾点滴以记之。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擅长诗文,经常和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禅师常用宗下机锋取笑东坡,所留佳话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日,佛印禅师携东坡居士游玩吴越山水。为访三生石上的旧精灵,途径杭州中天竺,便走了进去参礼,此寺乃观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圣像之道场也是生逢佛世的千岁宝掌和尚栖真之地,名传中外。


当他们走进山门,经过哼哈殿的时候,见两尊神态威猛的金刚神像镇守山门。东坡好奇地问道:“禅师你说,这两尊金刚神将,哪一尊重要啊!”


佛印禅师“哼”地答道:“当然是拳头较大的那一尊啊”


东坡无语,“哈”地跟了进去。


当他们来到后殿时,又看到千手观音菩萨手持念珠,东坡又问道:“禅师,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禅师“奥”了一声说,“她像凡夫一样,也在祈祷啊!”


东坡不解地问道:“她向谁祷告呢?”


禅师笑答:“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


东坡又追问道:“她自己既然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


佛印忍俊不禁笑笑说道:“求人不如求己嘛!”于是两人同声哈哈大笑起来。

 

佛与牛粪


苏东坡傲慢习气总是不改,自认为才华洋溢,才高八斗,堪称得上文坛上的奇葩。佛印禅师与自己的文才不相上下,并且自己的佛学功底不浅,怎么老是被禅师尽占上风,东坡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老想着让禅师下不了台。


一天,两人相对默默坐禅,东坡一时心血来潮,妄想纷飞。突然诘难佛印禅师曰:“请问禅师,你看我此时禅坐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依我的慧眼观之,居士好比一尊清无染的佛啊!”


东坡听后,现出满怀得意的样子。


此时,佛印禅师反问道:“苏大学士,你看我此时禅坐的样子像什么?”


东坡毫不留情地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只是微微一笑,双手合十说了一声:“阿弥陀佛!”


待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把此事向苏妹妹炫耀了一番,并且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


苏小妹听了原委后,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啊!因为佛印禅师内心清净,不杂妄念,全心是佛,所以禅师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妄念纷飞,全是污秽不净的念头,因心不净的缘故,所以你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了一心牛粪,难道你还不是输得很惨吗?”


东坡听得瞪目缩舌,方才恍然大悟。

 

衲衣换玉带


熙宁四年(1701)的一日清晨,天气晴朗,百鸟祥和。佛印禅师与众僧早殿毕,早斋后。由侍者掺扶至丈室,解衣后,打坐于妙高台。


恰在此时,因苏东坡由翰林院出仕杭州知府,途经润洲(今江苏镇江市),听说佛印禅师飞锡金山江天禅寺,就此顺便前去拜访。


东坡居士经由山门,依山拾级至妙高台,一步跨入丈室,拱手而立。


佛印禅师看到东坡居士,并未起座,开口就道:“此中无有座”。


东坡说:“就暂且借禅师的四大作为坐榻,让居士坐一坐吧”。


佛印微笑道:“山僧有一语,若能道得来,便请上座;若道不出来,就输下腰间的御赐玉带,以永镇山门”。


东坡认为自己学问与佛印不相上下,并且近日禅定力深,不怕对不过佛印。便允然应喏,说道:“禅师快说啊!”


佛印随口说道:“居士刚才说,暂借山僧四大作为坐榻坐一坐,要知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请问居士今天向什么处坐啊!”


东坡良久不能言。


佛印见状,忙唤使者道:“快解下居士的玉带”


东坡因有言在先,只好解下腰间玉带留于桌上。佛印亦以云山衲衣相赠,以暗示东坡放下功利虚荣。东坡欢喜衲衣,留偈而归。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食歌姬院,夺得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错落犹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有一天,苏东坡两腿一盘打坐参禅,境界很好,下了座也就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意思是,苏东坡说:他自己不为八风所动心。你骂我,不要紧,我是一片光明,随便你骂好了;你打我,我也不动心了;即使我很贫穷,也很快乐了。苏东坡写完,觉得自己的境界很好,写得好那找谁来欣赏一下呢?对了,找佛印来欣赏。


于是他就叫个小童拿着这首诗,乘着一叶小舟过了长江找到佛印。小童找到佛印,请佛印批阅一下,佛印看罢,拿起笔写了两个字:放屁!


两小童不敢说什么,又回去了。回去把佛印的批阅给苏东坡看,苏东坡一看,“放屁”,气愤了。


东坡先生说,这个佛印怎么能这么说呢?便亲自去找佛印算帐,一进门就破口大骂佛印,“哎,你这个老和尚!你怎么能这样呢?我好心写一首诗给你,不好也不能称之为放屁嘛!”


佛印看他一眼,便说了:“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两个字就把你打过江来呢?”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禅宗公案。

 

苏小妹三难佛印和尚


传说苏小妹不但三难新郎秦观,还曾三难和尚佛印,其联其事都很有趣。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相善,暇时常去寺院与佛印谈古论今,弈棋联对,佛印和尚也常来拜访苏东坡。时间一长,苏小妹也与佛印混熟了。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虽然表面没说,心中可不服,总想找机会难一难佛印。


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了来拜访苏东坡的佛印。佛印彬彬有理地问:“轼兄在家吗?”小妹一见机会难得,对佛印的问话置之不理,却要佛印先对一副对子: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此联是个很巧妙的拆字拼字联,“僧”是“人曾”相拼,“佛”是“人弗”相联而成,而其中又暗藏不恭。佛印闻言一愣,小妹却在一旁暗喜:“什么饱学之士,被我一难就难住了!”孰料佛印见小妹一脸得意神态,立即慧至心灵,脱口对道: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竟然对得天衣无缝。小妹见没有难住佛印,便冲书房大喊一声:“哥哥,有客来访!”自己快步出门去了。


一日,小妹身体不适,其兄正为她煎药,佛印正巧又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烹茗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小妹受了佛印上次之辱尚未泄恨,这次又见其兄重他而轻己,心里怨愤突生,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而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忙中断谈话去为她送药。一旁的佛印可苦了,既听了“骂声”,还要对下联。他知道上次得罪了她,这次可要对得雅些,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东坡见小妹消了气,也微笑着对佛印跷了跷大拇指,赞他对得妙。自此以后,小妹对佛印也有了好印象,深感佛印虽是个光头和尚,毕竟是满腹才华。一年中秋佳节,苏东坡邀请佛印来家饮酒赏月,小妹也在座相陪。三人饮到酣处,一起走到后花园池畔边饮边谈,但见一池碧水,两岸青草,清风徐拂,明月倒映,甚得意趣。小妹见池水清清,倒影幢幢,兀地有感,回头对佛印言道:“我有一联,不知师傅能对否?”佛印说:“试试看吧,请赐上联!”东坡也在一边连声催促。小妹不紧不慢地吟出上联: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东坡一听也觉难对,内中既有数字,且波心的千佛乃渡江的五百罗汉及他们的倒影。佛印也在一旁沉思,无意间低头瞧见小妹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池水中,顿开茅塞,随口对道:


一位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苏东坡闻言,拍手称好:“妙,妙极了!”小妹虽然三次都没有难倒佛印,却也真心佩服佛印的才华,大家从此成了好朋友。

 

苏轼巧对佛印


有一次,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佛印和尚游览名胜巫山。佛印和尚目睹巫山烟雨变幻无穷,一句上联涌上心头。于是,佛印吟道: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辙听罢,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何水能如河水清


这副对联非常巧妙,“无”与“巫”同韵;“何”与“河”也同韵。对仗工整,苏徽不愧出自苏门,语出不凡,足以惊人。


苏东坡喜欢参禅问道,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他们每次见面,都免不了你来我往,互斗禅机。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佳话。


一树春风有两般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做个公道,评论虱子是怎么生成的,并且互相争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


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的等待评判的结果,禅师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禅师做了一次美妙的和事佬,有诗云:“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物我的合一”,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调合起来,好比一棵树上,虽然接受同样的空气、阳光、水份,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能彼此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

 

巧吃鱼


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


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佛印一本正经他说:“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


“但不知何字?”苏东坡问。


“就是贵姓‘苏’字。”佛印答道。


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苏’(苏字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佛印假装胡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苏东坡说:“这也行。”佛印接着说“‘鱼’放在上面呢?”苏东坡忙道:“那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自了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


有一次,苏东坡到寺庙里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因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一点不露声色。苏东坡心里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在屋子里来回走,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不点破此事,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你能对上吗?”说罢,吟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对联,但佛印不知苏东坡的用意,就立即对道: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佛印方知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东坡一起享用。

 

巧农妇争道难东坡


一日,苏东坡到郊外游览,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没想到迎面碰上一个挑塘泥的农妇。二人相对,各不相让。苏东坡口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农妇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可会对对子?」东坡说:「胸藏斗牛,经纶满腹,岂止能对!」


农妇听了,也就不客气地脱口吟出上联:

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


苏东坡听后大吃一惊,这上联听起来简单,其实巧用了谐音双关,联中暗含了两位古人的名字。「重泥」为「仲尼」(孔子的字)的谐音,「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而用在这里又有讽刺苏东坡的意思:知书达礼的老师怎能挡学生的路呢?苏东坡一时无佳句应对,不禁怔在一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望见苏东坡的窘态,不禁哈哈大笑。


不过,总算苏东坡机敏过人,见此情景,幡然有悟,赶忙对道:


两行夫子(夫子)笑颜回


此下联也含两位古人的名字:「夫子」暗指孔夫子,「颜回」也是孔子的学生。此下联还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即两旁来往的都是我这个狂妄自大学生的先生。


虽然对了下联,但苏东坡仍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此等高人,我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于是脱下鞋袜,走下水田拱手让路。从此,苏东坡再也不敢轻看村野乡民了。

 

佛印禅师 - 斗对奇趣 


了元俗姓林,江西饶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他三岁时,便通读《论语》及诸家之诗,五岁时已能诵诗三千首,而且出口成章,众人都称之为神童。 


林公子虽然熟读儒家经典,但却喜爱佛教。一天,他闲游竹林寺,无意中看到一本《首楞严经》,一见如故,爱不释手。他决心出家,但父母不答应,一定要他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公子说,那些都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唯有佛教真理,亘古长新。又说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往生净土,安乐吉祥。父母实在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出家。他便由林家公子变成了元和尚。


了元起初在承天寺作住持,后来移住淮山、庐山、金山、焦山、大仰山和云居山等地。因四住云居山,所以称“云居了元禅师”。又因宋神宗赐给他佛印的宝号,所以又称佛印和尚。他是北宋云门宗的重要传人,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道望很高,与文人关系非常亲密。大名鼎鼎的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也不得不委身其门下,推他为青松社社主。大文豪苏东坡对了元禅师,更是赞不绝口,两人之间过往尤密,递相唱酬。通过与文人雅士的交往,了元将禅宗推向文人士大夫,既使禅宗世俗化,又使禅宗雅而不俗。

                              
佛印与苏轼频频往来,谈论诗文,题诗斗对,相互唱和。苏轼曾多次劝佛印入仕为官,但看破红尘的佛印却无心做官,只想在佛门之内找点精神依托。苏轼见佛印矢志难移,只好放弃劝他为官的念头,对佛印更加敬佩。


一天,适值大雪,苏轼独自一人在杭州太守府房里一面吃鱼喝酒,一面填词。为了推敲一个句子,他停下筷子眺望着窗外的雪景。忽然,他发现佛印不声不响地踏着雪,朝自己的书房走来。“残渣余肴,杯盘狼藉,怎好用来待客?”想到此,苏轼赶忙把鱼、菜盘子放到一个书架顶上,又连忙收藏起酒具,装出一心一意推敲词句的样子。


谁知这佛印和尚脚快、眼快、鼻子更尖,进门一见苏轼的神色,又嗅嗅屋内气味,看看房间的摆设,便猜知苏轼一定有什么秘密。他不愿直按说出来,便欲擒故纵,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向苏轼请教“苏”的写法。苏轼当时并未认真想,便随口答道:“草头下边,左边是鱼,右边是禾。”佛印一听笑着问:“把草头和鱼字换个位置行不行?”苏轼还是没有觉察到佛印话里有话,只是一个劲地摇头、摆手。


佛印知道苏轼已经上了圈套,微笑着指指书架上的菜盘子,说:“那就把鱼从上面挪下来吧!”


苏轼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印的心思。二人抚掌大笑,便就着那些残鱼剩菜,在书房里开怀畅饮起来。


第二天,苏轼到佛印的住处去回访佛印。苏轼一进门坐下,便有一股鱼肉的香味和酒气冲鼻而来。苏轼四下里望了望,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痕迹。他见房内除了一只大磬外,别无可藏鱼、酒之处,心中便有了主意。


佛印见苏轼东张西望,像猫找耗子似的神情,明知他已发现了自己的秘密,却故意装作没看见,不露声色地等待着。


苏轼见佛印没有反应,便说:“今天请你对对联。”佛印一听苏轼要与自己对对联,不知是计,心中十分高兴。说:“请出上联。”苏轼笑着出了幅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副人们常用的对联。还想用这个来难我啊?”便不假思索地顺口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大笑道:“哈哈!既然磬(庆)里有鱼(余),为何还不拿出来让我尝尝?”


佛印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笑盈盈地从磬里端出鱼和酒,关了房门,与苏轼举杯共饮。


一天傍晚,苏轼偕好友佛印泛舟赤壁长江之上,船小风轻,随波逐流,二人在船上开怀痛饮,谈笑风生。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酒过半酣,佛印说:“难得有如此好的景致,学士出一联贫僧来对如何?”
苏轼颔首印可。过了一会儿,苏东坡用手往江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循指望去,只见大江左岸上农夫罢耕而去,游人踏月而归,不解东坡用意何在。正疑惑间,只见河岸上有一只大黄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啃骨头吃,顿有所悟,欲言又止,只是哈哈一笑,将自己手中那柄题有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水中。东坡起初不解其意,稍一寻思,方知佛印此举之用心。此时二人心照不宣,无声胜有声,乃相对抚掌大笑不止。
原来,他们二人这一系列举动、表情、手势的含义,正好是一副精巧的谐音双关哑联。按表层含义解释,就是: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但若按深层含义理解,此联又可为:


狗啃和尚骨,


水流东坡尸。


多么诙谐、幽默、风趣!苏轼虽屡遭贬谪,蒙受莫须有之冤,性情仍然开朗如此,可见他的胸怀是多么广阔,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示出他那生动活泼的人格。


又有一次,他与佛印外出游玩时,东坡见村姑挑着稻禾从田里上来,忙拉佛印看。佛印看后红着脸,四处张望,见山前有位樵夫,正在砍伐一株朽烂了的老树,又指给东坡看。原来两人仍是在斗哑联:


村姑田里挑禾上(和尚),


樵夫山前伐朽才(秀才)。


可见两人的才智之高是到了何等的程度。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