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清净莲海佛教图片网(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佛门人物 -> 佛祖心灯源流图

[东土祖师]六十八世玉林通琇禅师

图片发布者:思过黑鹰 发表时间:2011-04-29 20:29:45 点击次数:322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图片介绍

六十八世玉林通琇禅师


生平


清初第一国师玉林通琇


在佛教界,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和尚越老越值钱”。意思是说,佛教的经典三藏12部,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果没有一定的宿慧和时间,是很难窥其端倪、步入堂奥的。在西藏,一般的僧侣要成为通经达论的高级格西,至少也要用50几年的时间。近代僧伽教育的泰山北斗太虚大师在1931年制定的佛教教育计划中,规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一个合格僧人,至少要有24年时间!由此可见,能够很早就独秀于林的青年僧侣,在佛教界是非常罕见的。清朝初年的通琇大师,就是佛教史上少有的年青有为的高僧之一。他23岁便已悟道出世、名声远播。比中国禅宗的划时代人物慧能大师25岁悟道还要早两年。这种情况,与“和尚越老越值钱”的谚语形成鲜明对比,使史学家们不得不对这位“早熟”的和尚产生浓厚兴趣。


通琇大师俗姓杨,别号玉林。江苏省江阴人。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出生在一个历代信仰佛教的世家。他的父母都是对佛教般若之学很有研究的在家居士。大师从小秉承家学,刚刚识字的时候,就开始诵读佛家经典。由于他天资聪颖,敏悟夙成,晦涩艰深的佛学书籍,他都能依文解义领悟其中的宗旨。15岁那年,他开始接触佛教的禅宗语录。他一边阅读这些语录,一边用功坐禅,每天都寝食俱忘,生活在禅悦当中。平易近人的禅宗思想,机锋冷峻的禅宗语录,活泼生动的禅者生活,使他如鱼得水,流连忘返,逐渐产生了蝉蜕万缘,离尘绝俗的出家念头。


崇祯六年(1633年)通琇大师毅然放弃了世间追求,割舍人间亲情,在江苏省宜兴磬山的崇恩寺礼圆修和尚出家受戒。圆修和尚,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禅宗大家之一。不仅禅定功夫高深,而且精研佛教的五明之学,知识渊博,名重一时。通琇大师为了向他求教,甘愿作他的生活侍者,服侍他的衣食起居。进则决疑请益,有立雪之诚;退则宴坐凝神,有破壁之心。有一天,当他正在打坐入定的时候,想起马祖道一“一口吸尽西江水”的公案,顿时便觉身心庆悦,于言下大悟。从此以后,他讲经说法如有神助,纵横恣意,当机不让。


有一次,一个自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之书的无聊文人看到通琇大师正在演讲,便想故意捣蛋,借机出出风头,让大师在众人面前出丑。他好不容易拨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听众,挤到通琇大师面前,阴阳怪气地说:“凡是读圣贤之书的人,都知道忠孝是立国之本,你们这些出家人,每天不事生产,吃了闲饭到处跑,说东道西,既不报效国家,又不赡养父母,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聚众演说?”通琇大师和蔼地看了他一眼,非常平静地,不慌不忙地对他说:“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孝,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说披剃出家,皈依佛门,就是不忠不孝,那就未免太偏颇了一点。我们出家人,用佛法来教化众生,净化人们的心灵,劝人行善止恶,使我们的社会更安定,生活更美满,怎么能说是不忠不孝呢?至于说我们不事生产,吃闲饭,那就更加错误了。如果一讲报效国家,就是织布种田这样的直接体力劳动,那么当朝皇帝、文武百官,甚至连你自己这样的读书人在内,都成了不事生产光吃闲饭的人了。能说得过去吗?”一席话,说得那人灰溜溜地走了。


坐落在江苏宜兴的崇恩寺,是通琇大师出家后居住的第一个寺庙。这里依山傍水,烟波浩渺的太湖濒临其侧,为古寺平添了无限秀色,也为通琇大师陶冶自己的身心提供了有利条件。过惯了晨钟暮鼓,息心绝念生活的通琇大师,偶尔也乘月泛舟,放旷云水之间,心胸日渐开阔,讲经说法的时候,也更加接近生活实际,举手投足、默语动静,都宛如轰雷掣电,即使是出家多年的老参宿学,听了他的开示以后,亦如醍醐灌顶,一切粘结系缚,顿时解脱。一时之间,缁素四众,无不倾心驰至。各地前来请他说法的人,更是络驿于途。


大师在江苏省江阴武康讲经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泛舟湖泊之上,举头顿失迷悟,如虚空玲珑,不可凑泊,便立即奔到武康的崇恩寺找天隐禅师印证。叩击之次,迎刃不留,至掀案而出,天隐和尚知道他已开悟出世,立即站起来大声地赞叹说:“这个人了不得啊,他是我们禅宗的狮子儿,以后禅宗的担子,就落到他身上了,只有他才承担得起。”从此以后通琇大师的名气更大了。
 

年青有为而又英俊潇洒的通琇大师开悟得法以后,道价日高,甚至引起了当朝宰相的千金小姐注意和爱恋。为了他,相府的千金小姐日不思食,夜不安寝,衣带渐宽人消瘦,慢慢病得卧床不起了,不论什么样的医生来治,都治不好。最后只得让做宰相的父亲屈驾崇恩寺,要求通琇大师舍戒还俗,娶他的女儿为妻。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恳求,以“万金和尚”自居的通琇大师,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来,不仅自己没有弃戒还俗,而且还说服宰相的女儿出家做了尼姑。非常妥善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为佛教史上传颂一时的佳话。由此可见,通琇大师的辩才是多么善巧无碍。现代高僧星云法师以他为原型,加工创作了著名小说《玉林国师》、流布海内外。“玉林国师”,“万金和尚”的名字再一次成为一时之热。


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皇帝听说通琇大师很有才华和修持,便遣特使召他入宫,让他住在京城的万善殿,随时向他请教佛学上的问题。


一天,顺治皇帝垂临万善殿,问道:“学习佛法,应该怎样用功?”


大师答道:“端拱无为。”


又问:“如何是大?”


师答:“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再问:“孔子和颜回的快乐在什么地方?”


师答:“忧心悄悄。”顺治皇帝听后,皇情大悦,封他为“大觉普济禅师”。


第二年春天,通琇大师再次奉诏入京,顺治皇帝听了他的开示以后,大叹相见恨晚之情,敕谕说他“心源明洁,行解孤高”,赐号“大觉禅师”。


顺治十七年(1660年)秋天,通琇大师第三次入京面圣。这一次,顺治皇帝正式拜他做老师,称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使他成为我国佛教史上,年纪最轻、才华最富的国师之一。


通琇大师做了国师以后,名重朝野,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横跋扈。他的天性,是恬淡矜持的。他的一生,六坐道场,七会说法,“扫末世之狂禅,秉如来之正觉”,在明清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自己从不私蓄钱财,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布施供养。他进京说法时,皇帝赐给他的金印和紫衣,他从来都不曾穿用过,也从不拿给任何人看。到了晚年,更是闭门谢客,过着孤云野鹤般的生活,隐迹在荒漠幽岭之中,世人难以追踪。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一代国师通琇大师,在江苏淮阳县境内的慈云庵撒手西归,终年62岁,戒腊43夏。


作为一代宗师,玉林通琇大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一生致力于禅宗的实践和研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开示和语录,后由他的弟子们汇编在《大觉普济玉林禅师语录》中,是我们研究清代禅宗思想的珍贵资料。

通琇

 
 (1614 — 1675)

 
  玉琳通琇,号玉琳。清朝时期的高僧。江苏江阴人,19岁的时候出家为僧,居住在武康报恩寺。在清朝顺治十五年间世祖章皇帝召国师入宫,在万善殿封他为“大觉禅师”。后来到了庚子年春天。皇帝又派遣使者敕赐玉琳国师一只宝贵的紫金钵,两顶袈裟,有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俗称为祖衣)也就是僧人受三坛大戒时所披的僧伽黎大衣,一是紫色,一是红色。又称为说法衣,它是僧人讲经说法或在隆重庄严的法会道场中主法大师或方丈大和尚所披的。当时皇上又加封玉琳国师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光荣称号。到辛丑年春,国师南旋来到浙江杭州附近的天目寺安住。丙辰年秋天,即康熙十五年八月国师世缘已毕,度生愿满,撤手圆寂,世寿六十有三,僧腊四十有四。


玉琳国师的尊师是一位有道高僧,当时随侍左右的两位弟子就是玉琳和他的师兄岩头祖师,师兄确是一位老实朴素,专事精修,闲静少言,一心用功的和尚,可是玉琳国师适得其反,他是一位聪颖玲俐,善说会道的干事专家。因此他能得到师父的垂爱,另眼看待十分欢喜。而岩头祖师则不然,经常被师父当做一个老修行,无所作为的哑羊僧。几年后,有一天玉琳国师广发大心,要想出外去朝山拜顶参访名师,以博见闻,幸得师父同意,在束装就道之前,去向师兄岩头告假,想不到这老修行别出心裁地赠给玉琳师弟三个锦囊并且嘱咐说:第一个锦囊要等到遭遇最危险的时候启用,第二个锦囊要等到最紧张的关头使用。第三个锦囊要等到最光荣显赫的时候动用。玉琳国师素来认为这个笨头笨脑的师兄,只会吃饭用功,终日有口难开的老修行,怎么今天变了样子,而且还会有未卜先知这一套锦囊妙计呢?起初玉琳国师还是半信半疑地接受了三个锦囊也并不予以重视,既承师兄慈悲美意只好带在身上便是。


下面好戏来了,请大家细听会有启发。


这位博学多才的国师动身去朝拜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当时交通不便船只不多,正巧有一只御船往朝普陀,玉琳便要求搭赴,好在国师人品端方相貌庄严,肌肤净白,如琉璃之美,侍卫者就同意他的要求,让他登舟坐在船头。行驶不久,突然狂风大起,乌云盖顶,波浪翻天御船大有覆舟之危。全舱人心惶惶,忐忑不安,正在此一发千钧的生死关头,国师想到师兄的临别赠言十分重要不得已立刻打开那第一个锦囊,一看原来是一张小红纸上面恭楷写着“免朝”二个字,国师福至必灵,微微一笑,心领神会。他想这只御船一定有顺治皇上在此,海龙王朝拜皇帝所以兴风作浪。想到这里,国师便随手把“免朝”这个锦囊抛掷水中,当下即见风平浪静,化险为夷,全船上人特别是顺治皇帝正在坐立不安,精神徬徨之际,忽然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大大出乎意料。就问左右侍臣,侍臣奏曰,“船头上坐有一位中年和尚,在非常危险时刻,我们见他从衣袋里拿出一个红色小锦囊丢进巨浪,顿时暴风停止,惊涛退尽,从此一帆风顺,一船生命财产得以保住。”皇上得知这个和尚大有道理,因此立即召见,一看非常欢喜。玉琳国师生得相好庄严,道貌岸然,而内才又是博通群典,对答如流,皇上生大欢喜心,一方面有敬仰之意同时又感师救护深恩故矢志封他为一国师表,因此在朝礼普陀之后,将玉琳和尚随驾同来京城拜为国师。但满朝许多文武大臣大家认为陛下一拜为师,我们文武百官谁可以不下跪,甚至少数几位白头功臣也得下拜,对此心中有些不服,意见纷然,说这位高僧年事尚轻,是否有道,定功如何,必须一试真实。皇上随下令派四位宫女为国师赐浴洗尘以见分晓。当然皇命当从,玉琳暗想一关才过,一关又到,宫女为他洗浴真不平凡,究竟怎样才能安然度过这一关,心里的确十分紧张,幸而第一个锦囊的神算灵异早已铭记心头,这次情急心慌之余只有将一线希望寄托在第二个锦囊上面,于是急忙打开一看只有一枚小小的绣衣针,国师立即会意,把针暗暗紧握手中,在那蠢然欲动情难自禁的关头,把针向手指一刺,顿然扭转乾坤,心神安定下来,到此赐浴结束,又安度一关,得到宫女们异口同声地赞为稀有,认为难能可贵,皇上及诸臣乃加倍敬信,这位国师真是道高德重名符其实。遂下圣旨选择吉旦,焚香结坛,举行盛典拜为国师。


国师此时,想到两关已过,第三关又来,怎么办,对老师兄的神通既然心悦神服,因之信心百倍,在这登台拜师最最光荣的时候不能不把第三个锦囊打开,一看是个“佛”字,他静虑会意一下,快把“佛”字贴在胸前,便可安心地接受顺治皇帝和文武大臣等的顶礼膜拜。就这样高兴、圆满、胜利地结束了这场经历危险、紧张、荣耀三关的特大喜事。这正是一代高僧玉琳国师的光辉事迹。


但是我们应当进一步来探索一下,玉琳国师为什么今生会有这祥大的福德,和琉璃雪白的庄严相貌,据说:国师的前生是住在寺庙里的一个六根缺陷品貌丑恶的和尚,有一次,一位女斋主设斋供养诸师,每人又亲发一件衣服结缘。当时玉师也在坐就餐,斋主发到他的面前。一见六根不全的玉师,心生厌恶,就不与结缘,玉师当下生大愧恨,深自沉痛,悔恨宿世业障深重,今生感此丑陋恶果,他回想《药师经》中有说:礼拜《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可以报感琉璃身体。所以立下宏誓,发奋图强,一心一意,虔诚礼拜《药师经》。古人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又云“有志者事竟成”。玉师终身顶礼,最后拜死在蒲团上,圆寂而逝,拜经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转世即感殊胜福果为一代高僧并得国师称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