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清净莲海佛教图片网(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佛门人物 -> 佛祖心灯源流图

[东土祖师]六十八世朝宗通忍禅师

图片发布者:思过黑鹰 发表时间:2011-04-29 13:21:09 点击次数:320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图片介绍

六十八世朝宗通忍禅师


 通忍(1604~1648)明代临济宗僧。常州(江苏)毗陵人,俗姓陈。号朝宗,世称朝宗通忍禅师。二十二岁,投于江苏靖江县长生庵独知禅师剃度出家,得闻“无生”之说,遂往金粟寺参谒密云圆悟,为其侍从。崇祯四年(1631)随圆悟赴阿育王山,圆悟拈寺碑所刻大千禅师垂语向师谓(卍续一三九·五一四下):“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师通身汗如雨下,坐卧不安。经二日,偶自外入寮,蓦然有所悟,乃对圆悟谓:“惟人自肯方乃亲。”复呈偈,并蒙印可。其后历住金陵只陀林、海盐灵佑寺、福州灵石院、莆田曹山上生寺、广东曹溪南华寺、江西龚公山宝华寺等诸名刹。清顺治五年示寂,世寿四十五。著有朝宗禅师语录十卷行世。


朝宗通忍禅师悟道因缘


    赣州宝华朝宗通忍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常州人。通忍禅师少时即出家,后逢异人授以仙术,二十二岁时,偶然听人谈起“无生”之说,于是便前往金粟,参礼天童密云圆悟禅师。


  初到金粟,圆悟禅师便问:“那里人?”


  [禅门中,禅师们在接引信众时,经常问及学人乡里之事。看似平常之问,实际上却是直探学人之心性,或者说本来面目。]


  通忍禅师道:“常州。”


  圆悟禅师道:“是我乡里也,曾带乡里物事来么?”


  [此处的“乡里物事”,是就本分、自性而言。]


  通忍禅师被问的茫然无对。


  圆悟禅师于是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第二天,通忍禅师来到丈室,向圆悟礼拜请益。


  通忍禅师道:“弟子要了生死,特来请问。不但无处下口,且无处着想。”


  圆悟禅师道:“无处著想便是好消息。”


  [这一句真是道尽了用功的妙处。惜乎大多人不肯在此处回头转脑,犹自向外或文字知见中,寻找依靠,结果当面错过。]


  通忍禅师道:“莫便是么?”


  [通忍禅师见圆悟禅师道“无处著想便是好消息”,便生执着,以为这个便究竟。]


  圆悟禅师于是拈起拄杖,照着通忍禅师,连打数下,说道:“未是在!”


  通忍禅师便起身礼拜,退出丈室,心中迷闷不已。


  从此以后,他经常入室参礼圆悟禅师,每天不下四五次。


  每次普茶的时候,通忍禅师总是很活跃,不断地提问题,又不断地发表意见,乱问乱说,经常弄得大众哄堂大笑,而他自己却毫无惭色。


  圆悟禅师见他这个样子,便笑道:“你却有得说,说得好道理!只如大慧杲,参诸佛出身处话,后闻‘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方得瞥地(指见性)。你作么生会?”


  [此公案见“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章: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公案——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克勤禅师告诉他说:“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指“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这一空境),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


  通忍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先前所得的种种口舌、知见和虚头伎俩,到这里一点也用不得。于是他便奋志参究,朝夕不怠,自誓定要究明此事。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修,终于有一天,通忍禅师恍然有所领悟,遂作偈云:


二十余年染世尘,于今家业一朝倾。 双拳握著无他物,两眼睁开没半人。
   

言路穷时无可说,义途绝处句难成。 从此十年埋影后,如云如雨遍乾坤。


  圆悟禅师览其偈,便当众称赏。


  通忍禅师后入禅堂,参加打七。在打七期间,通忍禅师用功猛利,有所省发,遂作偈,入室呈师,偈云:


翰林学士浑身湿,兵部尚书彻骨寒。
   

晤对不须频叫屈,一人有庆万民安。


  为了勘验通忍禅师,一日,圆悟禅师问道:“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


  通忍禅师被这个问题逼拶得通身冒汗,心中遂生起大的疑情来。


  经过两天两夜的苦苦参究,第三天,通忍禅师偶然从外寮进来,刚一推门,门吱的一声,通忍禅师一听,心中的疑滞顿然消失。


  于是他身心踊跃,来到方丈室,向圆悟禅师通报了自己刚才所悟。


  圆悟禅师于是又举“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之问来勘验他。


  通忍禅师道:“惟人自肯乃方亲。”


  圆悟禅师道:“与么下语,亦未在。”


  通忍禅师笑道:“和尚只做得大千儿孙。”说完,便走出丈室。


  三天后,通忍禅师听见圆悟禅师就“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之问,自答云“自食肉不尽”,才猛然省悟到前天圆悟禅师说自己“与么下语,亦未在”之旨。


  第二天,圆悟禅师上堂。通忍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直下知归即不问,如何是大用现前一句?”


  圆悟禅师一听,正要拈拄杖,通忍禅师用手指着他,说道:“者(这)老汉伎俩不忘,一钓便上。”说完,便拂袖而出。


  于是,圆悟禅师遂予印可。


  通忍禅师得法后,最初住于灵祐,后屡迁名刹,崇祯辛巳年(1641),又住持曹溪。清顺治戊子年(1648)春,通忍禅师应信众之邀请,又移住宝华。同年十月便圆寂。


  临终前,通忍禅师上堂,举了下面这样两则公案——


  云岩禅师临终前,洞山禅师问云岩禅师:“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描画)得先师真(像)否,如何祇对(应答)?”云岩禅师默然良久,云:“只这是。”


  云岩禅师圆寂后,洞山禅师供着云岩禅师的画像。有僧问洞山禅师:“先师道‘只这是’,莫便是否?”洞山禅师道:“是。”那僧又问:“意旨如何?”洞山禅师道:“当年几错会先师意。”那僧又问:“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洞山禅师道:“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


  [“知有”一词,在语录中经常用到,意指开悟见性,得契真如实相。所以开悟的人又称“知有的人”。]


  举完这两则公案,通忍禅师便告诉大众道:“汝等诸人,若透得者(这)两则话,即无关不透矣。”


  于是众人皆下转语,没有一人能契其旨。


  最后,通忍禅师便急忙索水,沐浴更衣,端坐而逝。生前有语录三十卷行世。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