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清净莲海佛教图片网(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佛门人物 -> 佛祖心灯源流图

[东土祖师]四十三世金陵法灯禅师

图片发布者:思过黑鹰 发表时间:2011-04-28 09:14:07 点击次数:261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图片介绍

四十三世金陵法灯禅师

 

北宋1075年,法灯禅师生于成都华阳一王姓家庭,字传照。禅师自幼时,品行端正,擅长书画,飘逸俊雅,卓尔不群,不受礼法羁绊。

 

佛门龙像


法灯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在四川彭州承天院圆明大师座下剃度,并受具足戒,成为正式比丘。虽然刚出家不久,但圆明大师非常赏识他,即指派他为僧众讲经说法。当时,黄太史公(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佛教大居士)在黔南为官,与圆明大师交往甚秘,每在一起谈经论道,法灯禅师都在圆明大师身边服侍,黄庭坚也注意到这位年轻的僧人许久。一天,黄庭坚拍着法灯禅师的肩头对圆明大师夸奖到:“骨相清奇,君家汗血良驹也,他日佩毗卢(法身佛的通称)印,据选佛场者必此子也。”后来,圆明大师欲离开四川,途中在重庆圆寂,法灯禅师于是护送师父灵柩到成都安葬,并建灵塔供奉。

 

嗣法芙蓉


圆明大师圆寂后,法灯禅师初参夹山龄大师,后游湖北荆门、武昌、汉口等地,拜访各地名师。所到之处由于机缘不契,逗留很少。最后,法灯禅师到随州大洪山,参拜曹洞第八世祖师——芙蓉道楷大师。


道楷大师问他:“什么是空劫前自己。”


法灯禅师于言下豁然醒悟,心迹泯然,从容回答到:“灵然一句超群象,迥出三乘不假修。”


得到大师印可后,法灯禅师便留在道楷大师身边,后来随道楷大师一度回到故乡沂州(今山东临沂),应道俗之请,迁居京师(今河南开封)天宁寺。


宋徽宗大观初年(1107年)因开封府尹李孝寿上奏徽宗,赞叹道楷大师“道行卓冠丛林,宜有褒显”,于是徽宗派内臣携圣旨前往天宁寺,赐道楷紫方袍一件,法号定照。道楷大师一面对皇恩表示感谢,一面上表请辞道:“出家时尝有重誓,不为名利,专诚学道,用资九族。苟渝愿心,当弃身命。父母以此听许。今若不守本志,窃冒宠光,则佛法、亲盟背矣。”徽宗皇帝于是再一次降旨,坚决要道楷大师接受恩赐,道楷大师却仍然坚拒不从。于是徽宗大怒,治他抗旨之罪,命令大理寺将道楷大师收监并发配到淄州(今山东淄博),于是道楷大师带上刑具,踏上发配之路,法灯禅师紧随恩师,一路跋山涉水。据载:在发配途中,僧俗见到道楷大师一行均流泪不止,跟随的队伍人骆绎不绝,象赶集一样。后到了淄州,前来从道楷大师参学的人越来越多,淄州太守为道楷禅师一行兴建太平兴国禅院,供居住并弘法。曹洞宗于是在山东开始盛行。

 

淄州托法
 

道楷大师被发配的第二年,徽宗皇帝下令恢复道楷大师自由。于是,道楷大师打算到太湖心结庵传法。此时,淄州太守遂请法灯禅师留在太平兴国禅院,法灯禅师欲追随恩师去芙蓉太湖。道楷大师摆摆手对他说:“云岩路绝,责在汝躬。行矣。”(意即:曹洞宗法脉的传承与弘扬的重担落在你身上,我走了。)法灯禅师接受了师傅的重托,送别恩师。


据北宋僧人惠洪编辑的《禅林僧宝传》中记录:“祖(道楷)初以投子(曹洞第七世祖)所付大阳(曹洞第六世祖)皮履直裰付洞山道微,微退洞山。还浙东。殁(死)于双林。祖取以还鹿门山。付嗣法法灯。建阁藏之曰藏衣。”明确记载:道楷禅师将曹洞法衣(大阳皮履直裰)传给嗣法弟子法灯禅师,后在鹿门山建“藏衣阁”。由此可见,法灯禅师为道楷大师衣钵传人,系曹洞第九世祖。但续法灯禅师之后,曹洞“法衣”自鹿门后下落不明,也许正是法灯禅师住鹿门这短暂辉煌的十年,鹿门成为天下丛林众望所归。而作为军事要塞的鹿门山,在苟延残喘的南宋时期,蒙古的铁骑必然会经过鹿门寺这一位宋王朝“祈福、护国”而设的禅寺,面对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侵略者一定会进行疯狂和彻底性地摧毁,以瓦解、打击、震摄宋人的精神意志与士气。这也正是鹿门寺在元代历史中无迹可寻,至明代有高僧兴友重建的记载原因。不能不说是鹿门寺及整个中国禅宗的一大历史遗憾。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法灯禅师正式于太平兴国禅院担任住持,期间广传禅法,修缮庙宇,使寺院焕然一新。此时,禅师享誉禅林,四方名山巨刹,纷纷遣使者不远千里礼请禅师传法的络绎不绝,一时间竟有些应接不暇。当朝王公贵胄也无不对他衷心信服,争相交往,名噪一时,盛名为当朝天子所闻。

 

振兴鹿门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二月,道楷大师的另一高徒,鹿门自觉禅师在襄阳圆寂,鹿门方丈一职空缺,徽宗赵佶下旨召见并召令法灯禅师住持襄阳鹿门政和禅寺。禅师于是离开淄州来到京城接受徽宗召见并领取圣旨。


政和七年三月,法灯禅师奉诏来到襄阳鹿门政和禅寺,时鹿门初在自觉禅师的带领下,革律为禅,开创未半,自觉禅师便圆寂,百废待兴,法灯禅师广纳僧众,兴建殿宇,历时十年,为之一新,宗风大振。据灯史《续高僧传》记载:鹿门山,虽濒临汉江,但寺院距离汉水较远,仅靠步行山路挑水,远远不能满足寺院日常需用,所以经常为缺水所困,一日,法灯禅师坐在一块岩石下。念到:“我想要在这个地方建立丛林,为皇朝植福。但泉水不能够赡养这么多人,山灵,你知道吗?”说完,禅师用禅杖拨开草根,顷刻间有泉水喷涌而出。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把此泉称为灯公泉。后禅师依泉建寺,广开曹洞之宗风。


据载,鹿门寺于宋政和年间,寺院规模宏大,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数百余间,僧众500余人,庙宇之广阔,传说需骑马关山门。无可否认,法灯禅师主持鹿门10年,当是鹿门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最鼎盛的10年。


法灯禅师外表上看来温文儒雅,性格却很刚正,为人豪爽,帮助他人不计有无,倾囊而赠,解人燃眉之急。禅师的为人深受襄阳人爱戴,据现存鹿门山《灯禅师碑》(建炎元年法灯禅师弟子立)记载:时蒲阳公执政,见师大奇之,于是上奏朝廷,请法灯禅师主持拚州崇宁万寿禅院,法灯禅师奉命刚走,襄阳人于是集体联名上书朝廷,苦苦相求,法灯禅师方复回鹿门。

 

护佛卫道


法灯禅师所处的宋代,正是名著《水浒传》描写的历史时期,宋氏皇朝几代皇帝都尊崇道教,宋徽宗执政期间更是排佛崇道,力图用道教神话自己的政权,著名的“生辰岗”就是宋徽宗赵佶听信当时道士的蛊惑,举国大兴土木,导致国力迅速衰退。徽宗曾于退位前推行佛教道教化措施,改寺院为道观,令佛教僧尼名称改为道教的称谓,泯灭佛道的差别,虽然,这一措施实行时间不长,但在当时影响甚大。因此出现道楷大师抗圣旨被发配淄州事件。灯史《续高僧传》中,特意录入法灯禅师“护庐山东林寺”、“拒襄阳郡守置办千道斋” 和“请僧人惟显住持龙安禅寺”三件事。


一是法灯禅师在京师接住持鹿门的圣旨后,谢恩退朝,在丞相府作客。席间,有官吏拿着上报的文书禀告丞相说:“有道士上奏,请求把江州东林寺改为道观。”禅师听后,立刻起身避席道:“庐山冠世绝境,东林寺又是庐山胜处。世代都是僧人居住,就象白鸥栖息在春季的湖水一样,自然相宜,相得益彰。现在,如果改为道冠,绝境其厄会(众灾会合,犹言厄运)乎。”丞相认为他讲的非常有道理。东林寺方得以保全。


二是法灯禅师初到鹿门,时襄阳郡守下令郡内各佛教寺院出资置办金帛,到京师办千道斋(宋朝皇帝祈福的一种道教仪式),法灯禅师笑着对郡守说:“小孩事佛都能一心一意,如果要不是心智发狂,哪有动用十方信众布施之物,不远千里献媚道士的道理。”襄阳郡守听后面露愧色,遂作罢。天下佛教僧众听闻此事后,都为之振奋。


三是法灯禅师最初师从的夹山龄禅师圆寂后。夹山龄禅师嗣下无人,有僧人惟显,深得禅法精髓,在湖南衡山修行,法灯禅师于是修书一封至长沙,请使者将惟显禅师请出,住持龙安禅寺。听闻此事的人都认为法灯禅师处理此事公正,行事可贵。


法灯禅师在此社会政治环境中,表现出不卑不亢,仗义执言,护佛卫道的言行与气概,且均被采信,足见其当时在朝野中,威望之高,影响之大。

 

靖康圆寂


公元1126-1127年,也即是法灯禅师主持鹿门的最后两年,懦弱无能的北宋政权走向灭亡,发生了中国历史著名的“靖康之耻”事件,元军先后二次围攻东京。1127年春,元军攻破东京,宋钦宗亲自到金营乞降,被扣留。元军北返时,把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3000多人作为俘虏带走,北宋灭亡。


《续高僧传》中载:“靖康二年春。金人复入寇。两宫围闭。师惊悸不言。谢辞遣散学徒。杜门面壁而已。”禅师的弟子劝道:“朝廷行军打仗的事,关出家人什么事,师父何必忧虑至此呢?”禅师注视了他许久,徐徐说到:“河润九里,渐洳者三百步。木仆千仞,蹂践者一寸草。哪有中原失守。而林下之人得宁逸耶。”


公元1127年农历四月十三日中夜。一代高僧法灯禅师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在鹿门政和禅寺圆寂,弟子清点遗物,除了随身物品外,只有书画数轴。禅师在世五十三年,出家三十年。塔建于鹿门山惠定塔之东。禅师的圆寂成为当时一重大事件被佛教史册所记录。


作为曹洞法脉的继承者,法灯禅师的一生,用禅师自己的话来讲:“孝于事师,忠于事佛,此洞上宗风也。”其爱国爱教的高尚品格堪称佛门中的典范。南院国师在偈颂“拜法灯禅师塔”中赞扬道:


道香远彻九重城, 身后声名四海鸣。


一榻那伽常在定, 屋头风铁说无情。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